马筱梅怀孕了,我永远为大S留三声叹息

文|小雯

01 她走后,这个世界就安静了

有时候,我至今都不相信——大S真的已经不在了。

在无数个夜晚,当我刷到她年轻时笑着参加综艺的片段,她那种明亮的眼神、果敢的语调、带点少女任性的神情,依然会让人恍惚。

像是她只是暂时消失在镜头之外,某一天,还会再次以她那种干净又倔强的姿态,出现在屏幕上。

可时间不会退场。

她走后的一年,新闻还在更新,流量还在转动,新的女人被推到聚光灯下,新的剧情被拼贴出来。

而当“马筱梅疑似怀孕”的消息再次被热搜推上去时,我心底却是一阵绞痛——因为那一刻,我才真正意识到:

有些人,真的已经不在了。

虽然很多人骂她,但是她是我们一代人的美好记忆,她的离开,像一阵未散尽的风,吹在所有曾像她一样活着的女孩们的心上。

02 一叹她的英年早逝:热烈的人,往往最容易被命运误伤

她这一生,几乎从未平静过。

从青春偶像,到媒体焦点,再到舆论的靶心,她仿佛一直被命运推着走。

但她从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女人。

她聪明、要强、爱美、敢爱、敢离婚、敢再婚。

在那个女性被要求“温顺”“识大体”的时代,她活得太真、太烈,也太锋利。

心理学家荣格曾说:

“一个人的人格越完整,他的阴影就越浓。”

大S的“热烈”背后,其实藏着巨大的脆弱。

她用极度的控制、极度的自律、极度的付出来抵御焦虑和不安。

她怕胖、怕老、怕不被爱;

所以她拼命地让自己维持“完美”的形象,但那种完美,也像一副铠甲,护住了她的面子,却压垮了她的心。

她笑着参加综艺,却被镜头逼着表演“情绪张力”;

她结婚、离婚、再婚,每一次都被全网剖析。

就连她去世,都被拿来反复消费、猜测。

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——

热烈的人,往往最容易被命运误伤。

她像一朵樱花,开的太浓烈,连老天都嫉妒了,所以才谢得如此仓促、如此决绝。

03 二叹她年幼的孩子:有妈的人生,是最温柔的庇护

在大S离开的那天,我最心疼的,是她的两个孩子。

玥儿和霖霖,年纪还那么小。

他们可能还分不清“妈妈去哪儿”意味着什么。他们只知道,那个每天唠叨“多喝水”“早点睡”的妈妈,不再出现在卧室门口,不再出现在早晨的餐桌上。
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,叫“母爱剥夺综合征”。

它指的是,孩子在关键成长阶段失去主要依恋对象(尤其是母亲),会在内心形成一种“情感空洞”。

这种空洞,不是别人可以轻易填补的。

因为母亲之于孩子,不仅是生理上的哺育者,更是心理世界的“情绪调节器”。

孩子在母亲的目光中学会信任世界、学会爱与被爱。

一个孩子如果太早经历“断爱”,他的人格会带上一种温柔的忧郁——他可以笑、可以玩,但他心底的那份依附与安全感,已经永远缺席。

想到这一点,我的胸口就会一阵发紧。

因为她的孩子,在这个永远充满争议的家庭结构里,要如何去长大?

他们在父亲和新妻子的家庭中,会被视为“前尘旧事”的残影吗?

我不敢想。我只希望,他们长大后,还能记得——那个温柔、漂亮、带着点固执和笨拙的妈妈,其实一直爱他们,爱得很深、很用力。

04 三叹她的一生:被消费、被利用、被误读

如果说,大S的一生,是一部女性觉醒史;那它同时也是一部女性被消耗的血泪史。

前半生,她被原生家庭消费。

她和妹妹早早被推向镜头、舞台和娱乐工业的洪流。

她的青春、情绪、恋爱、婚姻,都成了综艺的“卖点”和营销的话题。

她被迫“营业”,被迫在外界的期待与自我之间撕扯。

后半生,她被前夫消费,被前婆婆消费。

离婚、被骂、被污名化。

她的爱情被剪辑,她的家庭被舆论肢解,她的病痛被嘲笑。

她明明是那个用生命去爱、去守护家庭的女人,却被一句“作”“虚荣”、“公主病”打回原形。
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过:

“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环境中,他会陷入自我认知的撕裂。”

大S就是这样被撕裂的个体。

她既想要被爱,也想要被看见;既想要保护孩子,又想要维护尊严。

可她太聪明,也太敏感——

她知道,公众不喜欢“复杂的女人”,只喜欢“顺从的女人”。

所以,她宁可死在争议里,也不愿活成讨好。

她的死,不是逃避,而是一种极度倦怠后的解脱。

她用生命,给无数女性敲了一个警钟:如果一个女人活成了别人的投影,她就注定要被世界吞噬。

05 从心理学看:为什么她总是在被伤害的循环里?

为什么像大S这样聪明、独立的女人,反而一生都在被误解、被攻击、被消耗?

答案,其实藏在心理学里——那叫“创伤性适应”。

当一个人在早年经历了被忽视、被操控、被评价的成长环境,她成年后会形成一种“创伤型人格”:

渴望爱、渴望控制、渴望完美,却又习惯性地选择那些会重复伤害自己的人。

大S从小就在强势母亲的主导下成长。

她学会了如何顺从、如何讨好、如何被喜欢。

这种“讨好型人格”,在成年后往往会转化成“高适配型”——她能迅速察觉别人的需求,却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。

她以为“懂事”可以换来安全,以为“付出”可以换来不被抛弃。

可现实却一次次告诉她:你越懂事,别人越得寸进尺。

这不是她的错。

这是一个长期被要求“取悦”的女人,在系统性伤害里学会的生存策略。

她不是不懂保护自己,而是她早已习惯了“保护别人”。

06 她活得热烈,也活得决绝

有一句话特别适合她:

“她不是不怕死的女人,她只是活得太认真了。”

她认真地谈恋爱,认真地拍戏,认真地当妈妈,甚至认真地去对抗那些“世界的偏见”。

她有一种“典型女强人”的特质:外表光鲜亮丽,内里极度敏感柔软。

她的要强,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不被看扁。
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自我效能感”,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的信念。

大S的自我效能感非常强——她信命,但不服命。

她相信努力能改变一切。

可命运的讽刺就在于:她能掌控事业、掌控节食、掌控情绪,却始终掌控不了爱情的走向。

于是,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——用“断裂”来结束不被理解的生活。

她的人生,像一场急速燃烧的烟火。来得猛烈,也散得彻底。

07 叹息她——不是因为她不幸,而是因为她太真实

如今,当马筱梅的怀孕被热议,当新的女人登上舞台,当新的一轮八卦再次吞噬大众的注意力,我反而更为大S感到悲哀。

她的一生,从未被善待——从外界的审视,到家庭的撕扯,从身体的病痛,到精神的折磨,她没有活成“幸福的女人”,但她至少活成了一个“有火的人”。

她不完美,但她真。

她会骂、会哭、会倔强、会自负。

可至少,她没演。

而在这个充满滤镜和表演的世界,“真”本身,已经是一种勇气。

08 梅娘说:她像樱花洒地,耀眼又短暂

我想起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过的一句话:

“樱花虽短暂,却以全部的生命去盛开。”

大S就是那样的女人。

她用力地活、用力地爱、用力地燃烧自己。

哪怕最后只剩一地花瓣,她也不愿枯在枝头。

她的一生,既是叹息,也是一种提醒:

我们都要学会在喧嚣中守住自己的灵魂。

不要被标签定义,不要被流量吞噬。

要知道——一个人真正的价值,从来不是被外界看见,而是被自我悦纳。

她死后,世界依旧热闹,但我却总觉得,那份热闹里少了一点温度。

因为她是那种会让世界变得“有一点亮”的人。她走后,光也跟着暗了一些。

大S这一生,是所有过分独立女性的缩影。

她太要强,太真,也太累。

她没有输给命运,她只是提前下了车。

她活得热烈,死得决绝,像樱花洒地——耀眼又短暂。

而我们这些仍在路上的女孩,要学会更温柔委婉地活下去,有些热烈不要也罢,我们也许平庸,但好的是,可以细水长流。

发布于:江苏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