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|小雯
01 她走后,这个世界就安静了
有时候,我至今都不相信——大S真的已经不在了。
在无数个夜晚,当我刷到她年轻时笑着参加综艺的片段,她那种明亮的眼神、果敢的语调、带点少女任性的神情,依然会让人恍惚。
像是她只是暂时消失在镜头之外,某一天,还会再次以她那种干净又倔强的姿态,出现在屏幕上。
可时间不会退场。
她走后的一年,新闻还在更新,流量还在转动,新的女人被推到聚光灯下,新的剧情被拼贴出来。
而当“马筱梅疑似怀孕”的消息再次被热搜推上去时,我心底却是一阵绞痛——因为那一刻,我才真正意识到:
有些人,真的已经不在了。
虽然很多人骂她,但是她是我们一代人的美好记忆,她的离开,像一阵未散尽的风,吹在所有曾像她一样活着的女孩们的心上。
02 一叹她的英年早逝:热烈的人,往往最容易被命运误伤
她这一生,几乎从未平静过。
从青春偶像,到媒体焦点,再到舆论的靶心,她仿佛一直被命运推着走。
但她从不是那种任人摆布的女人。
她聪明、要强、爱美、敢爱、敢离婚、敢再婚。
在那个女性被要求“温顺”“识大体”的时代,她活得太真、太烈,也太锋利。
心理学家荣格曾说:
“一个人的人格越完整,他的阴影就越浓。”
大S的“热烈”背后,其实藏着巨大的脆弱。
她用极度的控制、极度的自律、极度的付出来抵御焦虑和不安。
她怕胖、怕老、怕不被爱;
所以她拼命地让自己维持“完美”的形象,但那种完美,也像一副铠甲,护住了她的面子,却压垮了她的心。
她笑着参加综艺,却被镜头逼着表演“情绪张力”;
她结婚、离婚、再婚,每一次都被全网剖析。
就连她去世,都被拿来反复消费、猜测。
那一刻,我忽然懂了——
热烈的人,往往最容易被命运误伤。
她像一朵樱花,开的太浓烈,连老天都嫉妒了,所以才谢得如此仓促、如此决绝。
03 二叹她年幼的孩子:有妈的人生,是最温柔的庇护
在大S离开的那天,我最心疼的,是她的两个孩子。
玥儿和霖霖,年纪还那么小。
他们可能还分不清“妈妈去哪儿”意味着什么。他们只知道,那个每天唠叨“多喝水”“早点睡”的妈妈,不再出现在卧室门口,不再出现在早晨的餐桌上。
心理学上有个名词,叫“母爱剥夺综合征”。
它指的是,孩子在关键成长阶段失去主要依恋对象(尤其是母亲),会在内心形成一种“情感空洞”。
这种空洞,不是别人可以轻易填补的。
因为母亲之于孩子,不仅是生理上的哺育者,更是心理世界的“情绪调节器”。
孩子在母亲的目光中学会信任世界、学会爱与被爱。
一个孩子如果太早经历“断爱”,他的人格会带上一种温柔的忧郁——他可以笑、可以玩,但他心底的那份依附与安全感,已经永远缺席。
想到这一点,我的胸口就会一阵发紧。
因为她的孩子,在这个永远充满争议的家庭结构里,要如何去长大?
他们在父亲和新妻子的家庭中,会被视为“前尘旧事”的残影吗?
我不敢想。我只希望,他们长大后,还能记得——那个温柔、漂亮、带着点固执和笨拙的妈妈,其实一直爱他们,爱得很深、很用力。
04 三叹她的一生:被消费、被利用、被误读
如果说,大S的一生,是一部女性觉醒史;那它同时也是一部女性被消耗的血泪史。
前半生,她被原生家庭消费。
她和妹妹早早被推向镜头、舞台和娱乐工业的洪流。
她的青春、情绪、恋爱、婚姻,都成了综艺的“卖点”和营销的话题。
她被迫“营业”,被迫在外界的期待与自我之间撕扯。
后半生,她被前夫消费,被前婆婆消费。
离婚、被骂、被污名化。
她的爱情被剪辑,她的家庭被舆论肢解,她的病痛被嘲笑。
她明明是那个用生命去爱、去守护家庭的女人,却被一句“作”“虚荣”、“公主病”打回原形。
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曾说过:
“当一个人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环境中,他会陷入自我认知的撕裂。”
大S就是这样被撕裂的个体。
她既想要被爱,也想要被看见;既想要保护孩子,又想要维护尊严。
可她太聪明,也太敏感——
她知道,公众不喜欢“复杂的女人”,只喜欢“顺从的女人”。
所以,她宁可死在争议里,也不愿活成讨好。
她的死,不是逃避,而是一种极度倦怠后的解脱。
她用生命,给无数女性敲了一个警钟:如果一个女人活成了别人的投影,她就注定要被世界吞噬。
05 从心理学看:为什么她总是在被伤害的循环里?
为什么像大S这样聪明、独立的女人,反而一生都在被误解、被攻击、被消耗?
答案,其实藏在心理学里——那叫“创伤性适应”。
当一个人在早年经历了被忽视、被操控、被评价的成长环境,她成年后会形成一种“创伤型人格”:
渴望爱、渴望控制、渴望完美,却又习惯性地选择那些会重复伤害自己的人。
大S从小就在强势母亲的主导下成长。
她学会了如何顺从、如何讨好、如何被喜欢。
这种“讨好型人格”,在成年后往往会转化成“高适配型”——她能迅速察觉别人的需求,却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。
她以为“懂事”可以换来安全,以为“付出”可以换来不被抛弃。
可现实却一次次告诉她:你越懂事,别人越得寸进尺。
这不是她的错。
这是一个长期被要求“取悦”的女人,在系统性伤害里学会的生存策略。
她不是不懂保护自己,而是她早已习惯了“保护别人”。
06 她活得热烈,也活得决绝
有一句话特别适合她:
“她不是不怕死的女人,她只是活得太认真了。”
她认真地谈恋爱,认真地拍戏,认真地当妈妈,甚至认真地去对抗那些“世界的偏见”。
她有一种“典型女强人”的特质:外表光鲜亮丽,内里极度敏感柔软。
她的要强,不是为了赢,而是为了不被看扁。
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“自我效能感”,指一个人相信自己能掌控生活的信念。
大S的自我效能感非常强——她信命,但不服命。
她相信努力能改变一切。
可命运的讽刺就在于:她能掌控事业、掌控节食、掌控情绪,却始终掌控不了爱情的走向。
于是,她选择了一种极端的方式——用“断裂”来结束不被理解的生活。
她的人生,像一场急速燃烧的烟火。来得猛烈,也散得彻底。
07 叹息她——不是因为她不幸,而是因为她太真实
如今,当马筱梅的怀孕被热议,当新的女人登上舞台,当新的一轮八卦再次吞噬大众的注意力,我反而更为大S感到悲哀。
她的一生,从未被善待——从外界的审视,到家庭的撕扯,从身体的病痛,到精神的折磨,她没有活成“幸福的女人”,但她至少活成了一个“有火的人”。
她不完美,但她真。
她会骂、会哭、会倔强、会自负。
可至少,她没演。
而在这个充满滤镜和表演的世界,“真”本身,已经是一种勇气。
08 梅娘说:她像樱花洒地,耀眼又短暂
我想起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过的一句话:
“樱花虽短暂,却以全部的生命去盛开。”
大S就是那样的女人。
她用力地活、用力地爱、用力地燃烧自己。
哪怕最后只剩一地花瓣,她也不愿枯在枝头。
她的一生,既是叹息,也是一种提醒:
我们都要学会在喧嚣中守住自己的灵魂。
不要被标签定义,不要被流量吞噬。
要知道——一个人真正的价值,从来不是被外界看见,而是被自我悦纳。
她死后,世界依旧热闹,但我却总觉得,那份热闹里少了一点温度。
因为她是那种会让世界变得“有一点亮”的人。她走后,光也跟着暗了一些。
大S这一生,是所有过分独立女性的缩影。
她太要强,太真,也太累。
她没有输给命运,她只是提前下了车。
她活得热烈,死得决绝,像樱花洒地——耀眼又短暂。
而我们这些仍在路上的女孩,要学会更温柔委婉地活下去,有些热烈不要也罢,我们也许平庸,但好的是,可以细水长流。
发布于:江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