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崖洞兵工厂:朱总司令称它“掌上明珠”

本报记者 颉亚珍 李如意

“没有枪,没有炮,敌人给我们造……”

这首大家耳熟能详的《游击队之歌》,以其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激励人心,却也折射出八路军严重缺乏武器弹药的沉重现实。因此,在壁立千仞、关隘险固的太行山腹地,在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黄崖洞镇上赤峪村西,八路军创建最早的兵工厂——黄崖洞兵工厂建成生产,实现了从修枪到造枪造炮的跨越,并迅速发展成为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厂,被誉为“新中国军工摇篮”。

硝烟散去,精神永续。如今的黄崖洞,作为4A级文化旅游景区,通过整合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自然资源,在寓教于游中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。

●改变历史

人民军队有了制式兵器

过太行门广场,迎面峭壁上几行黑色字迹引人注目。站在悬崖下,黄崖洞文化旅游区讲解员刘慧慧激情讲解:“这是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八路军战士写下的,是抗日歌曲《在太行山上》中的几句,‘山高林又密,兵强马又壮,敌人从哪里进攻,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。’字迹下面那小小的平台就是当年黄崖洞保卫战时我军的一个投弹所……”

被朱德总司令称为“掌上明珠”的黄崖洞兵工厂建成后,在八路军总部的协调下,一大批军工技术人才聚集于此,既有李作锦、刘贵福等在兵器领域工作经验丰富、技艺精湛的“土专家”,也有陆达、张华清等学习了先进技术、研发能力强劲的“洋博士”。他们像熊熊燃烧的“一团火”,在这个地处崇山峻岭、缺原料少设备、频遭日寇袭扰的工厂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军工奇迹:自主设计制造“八一式”步枪,研制出曲射平射两种打法的土迫击炮,突破白口生铁韧化处理技术,发明“缸塔法”硫酸生产工艺,开创用道轨钢制造武器的先例……“其中依据八路军作战特点研制的‘八一式’步枪,改变了人民军队没有制式兵器的历史,打破了西方对步枪固有的观念。”刘慧慧重点介绍,“这把枪集射击准确、轻便灵巧、可靠耐用于一身,还能在近距离肉搏中发挥出巨大优势,成为抗战时期我军产量最大、分布最广的战斗武器。”

黄崖洞兵工厂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,大大提高了八路军的作战火力,引起了日本侵略者的恐慌。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甚至说,如果不摧毁这个兵工厂,他就重新考虑陆军参谋部的人选。

1941年11月11日,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在南口阵地打响。《在太行山上》中的那几句歌词,就写在南口阵地的峭壁上,字迹虽有些模糊,精神却历久弥新。

●开创纪录

敌我伤亡6∶1空前未有

仰望字迹下的小平台,仿佛看到一个携带小号、奋勇杀敌的年轻身影,那是17岁的小英雄崔振芳。他蹲在工事里,左右开弓,把一颗颗手榴弹、马尾弹甩到进攻的日军队列中,炸得敌人鬼哭狼嚎。被打惨的敌人专门用两挺机枪封锁射击小平台,崔振芳仍奋不顾身投弹,不幸被击中胸部,鲜血染红了峭壁……

担负黄崖洞兵工厂保卫任务的,是八路军总部特务团,崔振芳是特务团三营七连的司号员。南口阵地的战斗从凌晨打到傍晚,敌人轮番进攻了八次,仅崔振芳一人,就先后投出手榴弹100多颗,消灭敌人数十个。

过南口阵地,便进入瓮圪廊峡谷。两边悬崖对峙,仰看天如一线,脚下溪流潺潺,当真是一夫当关、万夫莫开的险隘。刘慧慧说:“这条峡谷只见来处不见去处,保卫战中,八路军在这里埋下大压力雷,给敌人来了个瓮中捉鳖。”

继续前行,断桥、三岔口、水窑口、1650高地等阵地上,面对装备优良、人数众多的强敌,每一位八路军战士视死如归,冲锋向前……

与敌人殊死鏖战8个昼夜后,我军终于以敌我伤亡6∶1的辉煌战绩,赢得了这场气壮山河保卫战的胜利。“这场战争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以少胜多、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,开创了中日战况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之纪录。”刘慧慧响亮的声音在山谷回荡。

●深情守护

“他们是为我们而死的”

在烈士陵园,一位身形瘦削的老人微驼着背,前前后后忙碌着。刘慧慧带着敬意说:“赵乃堂爷爷今年81岁,守在这里已经34年了。”

深山寂寂,赵爷爷所住石头小屋,低矮简陋,“最近才通了网络”。这份守望,令人动容,但赵爷爷淡淡地说:“我只是报答他们的恩情,他们是为我们而死的。”话未竟,眼眶已红。语气里蕴含的质朴和深情,牵出了旁边聆听一姑娘的眼泪。

赵爷爷不大愿说自己,而是反复强调:“墓里埋葬着44位烈士,年龄也就十几岁二十几岁,大部分没有成家。”刘慧慧补充,不少烈士遗体是赵爷爷的父辈背回安葬的。赵爷爷的父亲及其俩兄弟平时有空就会来兵工厂帮忙运送粮食物资,保卫战打响时,三人就在兵工厂,参加了战斗。战斗结束后,又打扫战场安葬烈士。

“我会一直在,能动一天就守一天。”赵爷爷望着烈士墓,似喃喃自语,又似隔空对话。

●精神永续

“老百姓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浓”

烈士陵园西北约500米的崖壁山腰上,有一天然石洞,可容百人,名黄崖洞,曾是兵工厂的仓库。从洞下沿山间小道向东南行进两公里,便是黄崖洞兵工厂旧址。

一路行来,将军屋、工事、弹药库、车间等遗迹巧妙分布,构成了现存规模最大、保存最完好的国家级红色抗战遗址,犹如一座“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”。

为传承红色精神,黄崖洞文化旅游区加强红色课程创新性研发,与多家党政干部学院合作制作了《6∶1的背后》《烈火中永生》等红色培训课程,通过访谈教学、现场教学、视频教学、课堂教学,在寓教于游中,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。

黄崖洞文化旅游区经营办公室主任张斌全明显感受到了游客的变化,“2021年刚开园时,游客大多是来逛逛自然风景。这两年,游客的需求不一样了,围绕兵工厂的提问越来越多,都想听红色故事。园区每天举行的升旗仪式、缅怀仪式,游客们都积极参加。我真切地感受到,老百姓的家国情怀越来越浓了。”

在黎城,一首感人的歌谣一直传唱:“黄崖洞下有黄崖,桃花寨上无桃花。英雄魂魄千古在,战鼓催开胜利花……”

上一篇:受阅方队中的“蓝盔英雄”:每一步,都向世界宣告中国维护和平的决心
下一篇:乌克兰试射“最成功导弹”,专家解读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