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报告,车辆故障报警……”
阅兵训练场,一辆跟随方队行驶的战车突然报警灯闪烁,随车保障的修理工、一级军士长杨玉柱寻“声”而去。指尖在智能检测终端上闪电般游走,仅仅3分钟故障排除,战车化险为夷。
入伍26年来,杨玉柱始终卯在装备维修一线。“战车在迭代,装备保障人员的战场也在拓展。”他抚摸着滚烫的装甲板,眼中映照着钢铁洪流的波澜壮阔。
1999年入伍的杨玉柱,第一次接触到的“铁疙瘩”是某型水陆坦克,当年他跟着师傅钻进满是油污的底盘,在昏黄的灯光中,靠一把扳手、一把榔头敲打修理。“老装备的故障都在明面上,靠眼睛看,耳朵听就能定位。”杨玉柱说道。
2009年保障新型两栖步战车受阅时,杨玉柱遭遇了军旅生涯的首次认知颠覆。看着显示屏上跳动的故障代码,这个曾经闭眼都能拆装变速箱的“铁甲神医”急出满头汗。“信息化装备把故障藏进芯片里了。”杨玉柱啃下厚厚一摞说明书,在训练场烈日下摸索着电子系统的“脾气”。“以前修车带扳手,现在得带电脑。”杨玉柱感叹道。
真正的技术革新开始于2015年。某新型两栖突击车列装部队,全车多个传感器像神经末梢般密布。杨玉柱把行军床搬进车库,对着陌生的操作系统反复研究。“有次滨海实战化训练,战车突然‘瘫痪’在海上训练场,海水不断涌进舱室,而故障代码显示是动力模块异常。”他回忆道,最终他在线缆槽深处找到被盐雾腐蚀的接插件。——“新装备的战场,从陆地延伸到了大海深处。”
今年是杨玉柱第4次保障受阅,虽然经验丰富,但保障此次参阅的装备还是头一次。杨玉柱说今年他要当个“小学生”,啃下这块“硬骨头”。为了解不同装备性能,他白天向工厂师傅请教维修技巧,晚上拿起教材一页一页学习,经常“泡”在车内研究油路管线,连续的奋战让杨玉柱足足瘦了10斤,但换来的是一本本学习笔记和固化形成的维修保障能力。
为了保证方队训练安全,提高训练成绩,他革新技术手段,带领团队精细检修维护,故障排除成功率100%。
为了让所有修理工都快速掌握装备性能,杨玉柱组织受阅装备涉及维修专业的备课示教,主导拟制装备技术保养规范。如今,他带领的维修班已能通过智能信息系统掌握战车状态,但杨玉柱仍然坚持每周带领徒弟钻车底。
从机械化到信息化,铁甲战车在杨玉柱的双手中完成迭代。他自己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涯,也与这奔腾的铁骑一同跨越了地理的极限——从平原驰骋到全域亮剑,从固守疆土到挺进深蓝,装备的“腿脚”延伸到哪里,保障人员的战场就铺到哪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