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中国经营网
中经记者 张英英 吴可仲 北京报道
被称为“人造太阳”的可控核聚变,正成为资本竞逐的“风口”。
8月1日,成立仅4个月的诺瓦聚变能源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诺瓦聚变”) 宣布完成5亿元天使轮融资,创下国内民营核聚变公司单笔融资纪录。
而在数日之前的7月22日,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聚变能源”)正式挂牌。这家核聚变“国家队”企业得到中核集团、中国核电、浙江电力、昆仑资本、上海聚变、国绿基金和四川聚变的战略投资,总额高达114.92亿元。
过去,核聚变曾被调侃“永远还需20年甚至50年”。如今,在资本、政策和技术助推之下,核聚变产业已进入商业化探索的新阶段,在国内已经形成“国家队”和“民营队”并举发展的新格局。
诺瓦聚变创始人之一周健在接受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核聚变被认为是人类的“终极能源”,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,原因包括:一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聚变公司在研发投入、技术成果、商业化目标设定上更为领先,推动了全球竞争加速;二是2021年后中国民营聚变企业陆续成立,资本与政府的认知从科研转向产业化;三是中央和地方在政策层面加大了对核聚变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;四是受AI等耗能产业发展的推动,核聚变产业加速发展。
投资热潮涌动
核聚变是两个较轻原子核结合成一个较重原子核,同时释放巨大能量的过程。可控核聚变则是通过人为技术手段,使核聚变反应在受控条件下持续稳定进行并释放能量。因此,在地球上建立的可控核聚变装置,也被称为“人造太阳”。
核聚变能源具有燃料丰富、环境友好、固有安全等优势,是人类未来的理想能源。未来一旦实现利用,则有望重塑能源格局,并将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深远影响。一直以来,美国、欧洲、俄罗斯、日本、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对于核聚变产业各有布局和规划,中国也在核聚变产业发展上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。
如今,随着全球主要国家开始积极探索核聚变商业化应用,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投资热潮,并呈现增长态势。根据最新发布的《2025年全球聚变产业报告》,过去5年,全球核聚变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,总投资额已经从2021年的19亿美元迅速攀升至97亿美元。核聚变企业数量53家,相比2021年的仅23家增加143%。
在国内,以聚变能源和聚变新能为代表的“国家队”均获得多方资本支持。其中,聚变新能注册资本50亿元,2024年6月通过增资扩股增至145亿元,股东涵盖安徽省国有平台、央企、中国科学院及社会资本。聚变能源则是中核集团的直属二级单位,在7月获得中核集团、中国核电、浙江电力、昆仑资本、上海聚变、国绿基金和四川聚变联合投资114.92亿元,这些资本方涵盖央企、地方政府、绿色基金与科技企业等主体。
相比之下,核聚变“民营队”企业获取的资本金额相对较小。天眼查显示,除上述诺瓦聚变融资5亿元之外,能量奇点完成两轮融资,合计规模约8亿元;此外,星能玄光和星环聚能此前也分别宣布完成两轮融资。尽管融资额有限,但不乏有红杉资本、昆仑资本等明星机构的身影浮现。
能源经济学家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董秀成向记者表示,核聚变产业的规模化、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需要资本助力,没有一个产业的崛起与壮大可以离开资本。当然,投资是风险和回报并存的,现在投资核聚变一定是看好该产业的长期发展趋势。
不同企业在核聚变技术的探索和选择上也存在不同之处。目前,核聚变的技术路线包括磁约束、惯性约束和其他多种特色路线。其中,磁约束是目前全球采用最多的路线,且托卡马克和仿星器两种方式被不少企业采用。而场反位形(FRC)路线凭借其系统结构简单、造价及运行成本低等优势引发关注,并被OpenAI、微软等公司青睐。
周健向记者表示,从全球范围来看,核聚变技术路径很多,整体选择托卡马克路线的较多。相比而言,美国呈现技术路线“百花齐放”的发展态势,而国内除了托卡马克路线,选择场反位形及其他路线的企业较少。但不管哪种路线,大家都尚未实现聚变电站发电,国内外水平难分高下。
目前,核聚变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。2024年1月,科技部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明确提出要加强以核聚变为代表的未来能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打造全链条能源装备体系。2025年4月,生态环境部发布《关于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》,规范聚变装置辐射安全监管。
地方也在积极响应。比如,安徽省和四川省分别出台《以创新模式加速推进聚变能商业应用战略行动计划(2022—2035年)》和《关于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未来产业的实施方案(2025—2027年)》,明确支持和培育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发展。
周健告诉记者,目前我国日渐重视核聚变产业的商业化发展,并将其定位为未来产业,这为核聚变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政策基础。但相比美国,我国针对核聚变电站建设的审批和监管体系方面尚待完善,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予以关注。
商业化目标与挑战
在资本和政策的助推下,业内对核聚变商业化的信心也在不断增强,其发展轨迹愈发清晰。
《2025年全球聚变产业报告》显示,全球有35家企业预计在2030—2035年之间建成可产生净能量增益的商业聚变示范电站,28家企业预计在这一时期内接入电网供电,仅少数预测2040年后并网。
从企业阶段性目标来看,核聚变商业化梦想正在照进现实。最新消息显示,美国公司Helion商用聚变电站已于2025年在华盛顿州启动建设,并计划于2028年起为微软数据中心供电。
周健认为,核聚变商业化不再需要20年时间,10年左右便能实现。此前,星环聚能CEO陈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,在未来10年内,至少会有一些商业化公司能够建成聚变示范电站,尽管不是完全商业化,但至少证明可以利用核聚变反应来发电。
当然,市场上也有一些不同声音。董秀成认为,未来10年实现核聚变商业化的观点有些过于乐观。在他看来,由于技术障碍,核聚变能源在民用领域一直未实现真正跨越。尽管近两年美国和中国在核聚变领域取得重要突破,但与实现商业化仍存在较大距离,仍需要科学家付出更多努力。
除了技术问题外,董秀成认为,核聚变商业化还需要解决成本问题。一方面在商业化过程中需要投入巨额资金,另一方面与其他清洁能源电力相比,核聚变发电的经济性是否具有竞争力。
周健指出:“在地球上实现可控核聚变‘人造太阳’的复制并非易事,不管是在极端环境稳定维持、材料还是工程复杂度等方面都面临挑战。比如,托卡马克、场反位形两种不同技术路线分别需要解决高密度下加热、电流驱动、氚自持和高功率脉冲电源等相关问题,而高能中子辐照损伤造成的材料问题是共同面临的难题,需要供应商协同攻关。”
周健还提到,核聚变商业化过程面临成本过高的问题,包括装置成本及后期运营成本。
但他认为,这是核聚变产业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。“目前,核聚变行业存在人才短缺且学历和经验要求高、供应链不完善等问题,需要更多企业和资本继续投入,逐渐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人才梯队,才能推动技术进步和商业化落地。”周健说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