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:中国经营报
中经记者 陈燕南 北京报道
“退休后一直想带着家人周游全国,现在房车营地配图都很完善,所以购置了房车,全款大概50万余元。”一名自主品牌的房车车主告诉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,记者看到,该车主的车为拖挂式房车,据车主介绍,购买半年多已经去了多地旅游。
在社交平台上,越来越多人晒出自己移动的 “小家”:有人在青海湖边的房车外摆上咖啡壶,晨曦中与湖面波光共饮;有人在滇西雨林的驻车点打开车载投影仪,伴着虫鸣观看星空纪录片;还有人在新疆戈壁的营地里,用房车厨房做出美味佳肴,房车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品,而是承载着 “诗和远方” 的移动空间。
而这背后,一场由星程耀、北汽福田、山海赋、房车旅图等企业掀起的产业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——30.2 亿元签约构建的全产业链生态,正让更多人 “带着家去旅行” 的梦想照进现实。
为此,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了上述四家企业的相关负责人,试图深度挖掘这场产业革新当中企业商业模式转型之路。
中国旅游车船协会监事长、自驾游与露营房车分会秘书长刘汉奇对记者表示,高品质营地仍旧受到消费者欢迎,且文旅消费类目日益细分,未来市场仍具有庞大的增长空间。同时,中国房车露营产业正在从野蛮生长迈向精耕细作的新阶段。
“冰与火” 反差折射产业困境
相关数据显示:2024年,国内出游人次达到了56.15亿,比前一年增加了7.24亿人次,增长率高达14.8%。国内旅游人均消费更是首次突破千元大关。
巨大的旅游市场潜力与政策红利,却与房车市场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。目前,中国房车产业正处于转型关键期:一方面是国内消费低迷与营地盈利困境,另一方面是文旅升级下大众对个性化旅居的旺盛需求。这种 “冰火交织”,折射出产业链割裂 —— 底盘、上装、租赁、营地等环节各自为战,协同乏力。
星程耀(北京)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、总经理丛立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:“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、最丰富的地理景观和最深厚的文化资源,但房车渗透率仅为0.02%,而美国市场这一数据为10%。”数据显示,2024年国内房车挂牌量仅5700多辆,反映出国内消费市场的极度低迷。
这种差距背后既有文化差异,也有产业链协同的问题。山海赋房车租赁及营地管理集团董事长周子程分析:“农耕文明对‘家’的情结让我们更愿把钱花在房产上,而欧美航海、游牧文明更热衷探索,这种消费观念差异导致市场基础不同。”
“中国房车渗透率低,很大原因是生产制造(底盘 + 上装)与下游租赁、线路游等生态是割裂的。” 丛立楠对记者表示。
不过,市场的“冰火两重天”现象暗藏转机。周子程透露,2024年中国房车市场保有量已突破25万辆,房车露营地数量预计2025年将突破3200家,“房车+营地”的基础服务链条已初步形成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文旅热点城市的高品质房车租赁市场异常火爆。“新疆两年以内的高品质新车日租价格高达2280元,仍供不应求。”丛立楠透露。
在业内人士看来,中国制造业有全球竞争力,但缺乏的是生态的激活。 丛立楠也认为,国内市场 “一边是冰(消费低迷),一边是火(文旅热)”,核心是供需错配 ——“没人愿花四五十万元买‘玩具’,但愿意为短途租赁、线路游付费”。
协同打造场景化旅居生态
记者在采访中得知,为了让中国房车产业链焕发活力,目前行业更强调 “制造 + 服务” 的生态闭环。例如星程耀负责打造高品质房车,福田提供技术支撑,山海赋建设营地和线路,房车旅图优化服务,实现从产品到体验形成完整链条。周子程强调:“我们不复制欧美模式,而是基于 14 亿人口和 960 万平方公里地貌,打造‘场景化旅居’生态。”
事实上,作为产业链上游的核心环节,房车相关企业正通过深度协同解决 “底盘与上装适配不足”“产品与需求脱节” 等长期痛点。
这种协同在技术层面体现为对中国复杂场景的精准响应。北汽福田图雅诺新能源事业部营销副总裁张兴海对记者表示,中国幅员辽阔,地形、气候多样,对房车耐久性、适应性的要求远超欧美。“去山区要强化爬坡和制动性能,去海南要优化制冷和散热系统,不同场景的差异化需求必须从底盘端就开始设计。制动系统进行了特别优化,从而满足这部分客户的需求。”
星程耀则在产品端进一步细分场景。丛立楠介绍,其已推出 6 款 C 型房车,覆盖 “一家两代三四口”“三代五六口”“青年聚会” 等家庭场景;皮卡类产品瞄准越野露营群体,满足骑行、观星、钓鱼等发烧友需求;未来还将开发针对 “数字游民” 的宿营车,把房车当成工作室,兼顾旅居与办公。
房车产业的规模化发展,也离不开下游生态的支撑。山海赋与房车旅图作为生态闭环的关键环节,正通过营地网络搭建、线路设计优化与服务升级,解决用户 “停车难、补给难、体验差” 的核心痛点。
例如房车旅图从服务执行端入手,通过 “营地认证、线路勘察、持证领队、管家服务、车辆维护” 五大措施提升体验。房车旅图执行总裁陈宇举例:“我们每条线路都派人实地勘察,记录时间节点和意外处理方案,避免网友分享的‘网红线路’不适合房车通行。针对银发族,管家会准备合适的被子、枕头;车辆出厂前有专业技师维护,避免半路抛锚。”
智能化则是另一个突破口。丛立楠介绍,星程耀正推进 “AI 数字伴游系统”。他表示:“未来,我们将推出 AI 数字伴游系统。用户输入目的地后,系统将像经验丰富的领队一样,全程提供服务:实时监控车辆及车内人员状态,在行驶过程中营造良好互动氛围;推荐目的地及线路中的拍照打卡点、停车宿营点、周边美食美景;提前预警并规避路况不佳的道路,以及房车常见的限高杆等问题,如同一位专业导游全程陪伴出行。”
盈利模式转型:从资产化到消费化
周子程表示:“暑期出游成为家庭刚需,房车租赁、线路游等碎片化消费正快速增长。”他认为,这本质上是 “资产属性的改变”—— 从 “家庭第三辆车” 的大宗资产,转为 “按天租赁” 的碎片化消费,“就像共享单车激活自行车产业,房车生态也将重构文旅消费模式”。
记者注意到,目前,房车产业的盈利模式也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。过去靠 “卖车赚钱”,现在转向 “服务盈利”,这种变革正重塑文旅产业价值链。
周子程用共享单车类比:“共享单车没改变自行车销售,却激活了出行生态。房车也一样,从‘资产化’到‘消费化’,降低体验成本,让更多人能参与。” 数据显示,国内旅游人均支出 1024 元,“用这个成本就能体验房车出行,市场潜力巨大”。
这种转型对产业链的影响是颠覆性的。丛立楠介绍,星程耀通过 “直营店 + 加盟商 + 特约代理” 的轻资产模式拓展销售,同时与山海赋合作开展 “以租代售”“托管服务”,“让用户花更少成本拥有和使用房车”。张兴海也表示,福田的新能源底盘研发会优先对接租赁场景,“混动、纯电车型都将适配短途高频使用需求”。
那么,这种模式对文旅价值链有何影响?周子程则表示:“它不仅是销售到租赁的转化,更是从‘整单消费’到‘零单消费’的趋势顺应,符合经济下行期大众消费特点。最终会带动制造、服务、营地等全链条增长,形成新的产业支柱。”
从上游制造的技术创新,到下游生态的服务升级,再到盈利模式的根本变革,中国房车全产业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协同革命。这场革命不仅关乎一个产业的崛起,更预示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到来 —— 在山水之间,在星空之下,房车正成为连接人与自然、城市与乡村的新纽带。而这条从 “制造优势” 到 “生态突围” 的中国路径,或许将为全球房车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样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