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品牌观察官
“20天年化利率竟高达54.75%,远超平台标的36%”——省呗用户李小姐说道。
过去几年,省呗作为一款助贫的消费信贷平台,曾被视为新中产、白领及个体户们的“现金周转工具”,帮助不少人解决短期资金需求。
然而,好景不长。近些年来,平台投诉数量激增,形象一落千丈。
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,省呗官方的回应只有两个字:“你猜”。这句嚣张的回应背后,到底藏着怎样的底气?好好的助贷平台,怎么成了收割场?
“你猜”回应暴雷
明星平台的崩塌一瞬间
2025年7月,“省呗因“暴力催收”被多家媒体公开点名。一名用户仅逾期一天便遭遇连环骚扰,甚至波及亲属联系人。
面对质疑,平台实际控制方——萨摩耶云科技集团工作人员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两个字:“你猜”。此举一出,舆情迅速升级,用户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。
图源:广东新闻频道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“省呗”的投诉量陡增。截至2025年8月01日,投诉搜索结果已突破4.4万条,其中有效投诉多达32430条,超过七成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词:威胁恐吓、信息滥用、骚扰亲属、隐性收费。
图源:黑猫投诉
更扎眼的是投诉处理情况:虽然平台标记“已处理”的高达两万多起,但大量“自动回复”“未解决”甚至“重复模板式道歉”让用户情绪更加失控,企业信誉几近崩塌。
图源:黑猫投诉平台
而在这些投诉背后,暴露的是省呗早已失控的贷后管理逻辑。一些用户反映,逾期不过1天,联系人已遭遇五六个不同号码轮流轰炸,“有的甚至晚上十一二点都打”,对方语气粗暴,措辞模糊,甚至不愿透露单位名称和法律依据。
曾经的省呗,是出身于招商银行信用卡总工程师林建明创办的助贷平台新贵,以“信用账单智能管理”起家,用户突破千万,是不少都市白领首选的“过桥工具”。但如今,它却沦为被集体讨伐的重灾区。
从“信用账单分期明星”沦为“舆情高发平台”,省呗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。而这场“信贷游戏”的崩塌,才刚刚开始。
商业模式埋雷
催收风暴并非偶然
与其说“省呗”暴雷,不如说它从一开始就踩在一条注定爆雷的商业轨道上。
作为典型的助贷平台,省呗本质上不直接出借资金,而是为银行或消费金融机构导流,赚取撮合手续费。为了降低资金方风险,平台会引入担保公司“兜底”。
一旦用户逾期,担保公司代偿,然后平台负责催收。这一链条看似合规,实则将风控压力整体推给了末端。
图源:百度
为了最大限度“止损”,催收成为平台最关键的收益保障。一些用户反馈,仅逾期1天就收到多轮电话轰炸,有的还波及亲属。
对于催收人员来说,每追回一笔,就意味着绩效回报,而如何追回,平台并不深究。
更隐蔽的是,省呗本身在用户隐私授权中早已埋下口子。在其《隐私政策》中,明确写着“如用户违约,可将其信息共享至合作律师事务所、催收公司乃至联系人”。
这等于为电话轰炸联系人、短信骚扰亲属开了一个“合法”的后门。
图源:省呗官网
而被用户诟病的,不只是暴力催收的方式,还有名不副实的“低利率”承诺。
省呗平台曾在宣传中强调“年化利率不超过36%”,但实际操作中的费用远超出这一标准,比如,李小姐借了8600元,按12期还款,结果5月30日就还清了本金。
但却被扣了8858元。也就是说,短短20天就多扣了258元,按年化利率算竟然高达54.75%,远超标注。
图源:广东新闻频道
更有用户披露:“2024年1月,我借了2.6万元,每期合同上写着固定收取‘担保费311元’,外加‘息费111元’。本金还没动,担保费先收得飞起。”
这些“隐性收费”,名为担保、实为利息的部分,在法律边缘打了一个漂亮的“擦边球”。利率看似合规,实则“息费+担保费+服务费”叠加后,早已超出借贷人的承受能力。
当逾期发生后,催收团队便迅速接手。一个用户逾期,十几个亲朋好友跟着受惊,简直是社交层面的“心理暴击”。
在这个模式下,平台几乎“零风险”,真正处于夹层中的,是缺钱又缺法律意识的普通借款人。
而这样一套体系极易规模化复制。一旦平台放松风控、放任催收,它就会从“金融科技工具”异化为“合法外衣下的高利贷装置”。
上市梦碎背后
两度折戟,风控形同虚设
省呗的问题,并非始于舆情,而是早已埋在其组织结构与治理逻辑中。
它的母公司萨摩耶云科技曾被视为“金融科技独角兽”。创始人林建明出身于银行系统的老兵,曾担任招商银行信用卡系统总架构师,拥有多年传统金融风控经验。
在他的推动下,省呗2016年上线,依托“信用账单管理”工具快速聚拢用户,短短三年平台注册数突破4500万。
图源:网络
强背景、快增长、科技标签——萨摩耶很快迈向资本市场。
2018年便递交赴美IPO申请,意在讲好“科技助贷”故事。可惜不久即遭“3·15晚会”曝光其利用“探针盒子”暗中抓取用户隐私,致使上市计划戛然而止。
随后公司将目标转向港交所,修改定位为“AI驱动的金融平台”,于2021年再次递交IPO材料。但直到2023年,该页面已从港交所官网下架,宣告上市再次失败。
两次冲刺资本市场均告折戟,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变动,更反映出企业核心能力的缺失:风控体系空转、合规治理缺位。
据公开资料,截至目前,省呗累计放款规模已超1000亿元、服务用户逾1亿人次。规模惊人,但其产品结构仍以“低准入、高息费”为主,依赖于担保兜底与催收回收的旧路数。
在缺乏有效风险控制的前提下,这种大体量增长,实则是“放大风险”。
图源:省呗官网
此外,企业治理也高度集中。林建明作为实际控制人,掌握公司多个关键决策点,从产品到风控、从技术到运营都高度参与。
这种“强人+弱风控”的模式,在早期或可推动效率提升,但在企业发展到中后期,却极易造成监督真空、合规空转。
可以说,从招行体系走出的“技术金融派”林建明,虽意图用技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难题,但在落地过程中,却逐渐偏离了初心。
省呗从“信用管理助手”起步,最后陷入暴力催收风波,其蜕变过程,正好映射出助贷行业从“金融创新”到“商业异化”的断裂带。
而这种断裂,已不再只是经营层面的“跌倒”,而有可能成为合规层面的“滑坡”。
“助贷旧模式”
或将被一刀切清场
相比用户的愤怒与媒体的质疑,更令省呗焦虑的,是监管“动真格”。
2025年4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银行对助贷机构的贷后管理、催收行为与收费结构进行全面审查。
文件特别强调:如发现合作方存在严重违规,银行应中止合作并上报监管部门。
这意味着,过去多年被视作“灰色地带”的催收外包与隐性费用拆分,正被正式划入红线范围。
通知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。留给仍采用“外包催收+多层息费”模式的平台时间,已所剩无几。
对省呗而言,这不仅是模式上的冲击,更是生存底层逻辑的动摇。省呗核心盈利来源正是“前端多项息费+后端外包催收”机制。
一旦银行出于合规要求终止合作,或者担保方退出,平台将面临放款断裂、资金链中断、坏账激增的三重风险。
更严峻的是法律风险。近年来,“隐性高利率”成为司法层面严打重点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规定:年化超过24%的借贷部分不受法律保护,可依法调减或判无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