借贷平台暴雷预警!用户被催到崩溃,中产别再当“接盘侠”了

来源:品牌观察官

“20天年化利率竟高达54.75%,远超平台标的36%”——省呗用户李小姐说道。

过去几年,省呗作为一款助贫的消费信贷平台,曾被视为新中产、白领及个体户们的“现金周转工具”,帮助不少人解决短期资金需求。

然而,好景不长。近些年来,平台投诉数量激增,形象一落千丈。

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,省呗官方的回应只有两个字:“你猜”。这句嚣张的回应背后,到底藏着怎样的底气?好好的助贷平台,怎么成了收割场?

“你猜”回应暴雷

明星平台的崩塌一瞬间

2025年7月,“省呗因“暴力催收”被多家媒体公开点名。一名用户仅逾期一天便遭遇连环骚扰,甚至波及亲属联系人。

面对质疑,平台实际控制方——萨摩耶云科技集团工作人员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两个字:“你猜”。此举一出,舆情迅速升级,用户的不满情绪彻底爆发。

在黑猫投诉平台上,“省呗”的投诉量陡增。截至2025年8月01日,投诉搜索结果已突破4.4万条,其中有效投诉多达32430条,超过七成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词:威胁恐吓、信息滥用、骚扰亲属、隐性收费

更扎眼的是投诉处理情况:虽然平台标记“已处理”的高达两万多起,但大量“自动回复”“未解决”甚至“重复模板式道歉”让用户情绪更加失控,企业信誉几近崩塌。

而在这些投诉背后,暴露的是省呗早已失控的贷后管理逻辑。一些用户反映,逾期不过1天,联系人已遭遇五六个不同号码轮流轰炸,“有的甚至晚上十一二点都打”,对方语气粗暴,措辞模糊,甚至不愿透露单位名称和法律依据。

曾经的省呗,是出身于招商银行信用卡总工程师林建明创办的助贷平台新贵,以“信用账单智能管理”起家,用户突破千万,是不少都市白领首选的“过桥工具”。但如今,它却沦为被集体讨伐的重灾区

从“信用账单分期明星”沦为“舆情高发平台”,省呗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。而这场“信贷游戏”的崩塌,才刚刚开始。

商业模式埋雷

催收风暴并非偶然

与其说“省呗”暴雷,不如说它从一开始就踩在一条注定爆雷的商业轨道上。

作为典型的助贷平台,省呗本质上不直接出借资金,而是为银行或消费金融机构导流,赚取撮合手续费。为了降低资金方风险,平台会引入担保公司“兜底”。

一旦用户逾期,担保公司代偿,然后平台负责催收。这一链条看似合规,实则将风控压力整体推给了末端。

为了最大限度“止损”,催收成为平台最关键的收益保障。一些用户反馈,仅逾期1天就收到多轮电话轰炸,有的还波及亲属。

对于催收人员来说,每追回一笔,就意味着绩效回报,而如何追回,平台并不深究。

更隐蔽的是,省呗本身在用户隐私授权中早已埋下口子。在其《隐私政策》中,明确写着“如用户违约,可将其信息共享至合作律师事务所、催收公司乃至联系人”。

这等于为电话轰炸联系人、短信骚扰亲属开了一个“合法”的后门。

而被用户诟病的,不只是暴力催收的方式,还有名不副实的“低利率”承诺。

省呗平台曾在宣传中强调“年化利率不超过36%”,但实际操作中的费用远超出这一标准,比如,李小姐借了8600元,按12期还款,结果5月30日就还清了本金。

但却被扣了8858元。也就是说,短短20天就多扣了258元,按年化利率算竟然高达54.75%,远超标注。

更有用户披露:“2024年1月,我借了2.6万元,每期合同上写着固定收取‘担保费311元’,外加‘息费111元’。本金还没动,担保费先收得飞起。”

这些“隐性收费”,名为担保、实为利息的部分,在法律边缘打了一个漂亮的“擦边球”。利率看似合规,实则“息费+担保费+服务费”叠加后,早已超出借贷人的承受能力。

当逾期发生后,催收团队便迅速接手。一个用户逾期,十几个亲朋好友跟着受惊,简直是社交层面的“心理暴击”

在这个模式下,平台几乎“零风险”,真正处于夹层中的,是缺钱又缺法律意识的普通借款人。

而这样一套体系极易规模化复制。一旦平台放松风控、放任催收,它就会从“金融科技工具”异化为“合法外衣下的高利贷装置”。

上市梦碎背后

两度折戟,风控形同虚设

省呗的问题,并非始于舆情,而是早已埋在其组织结构与治理逻辑中。

它的母公司萨摩耶云科技曾被视为“金融科技独角兽”。创始人林建明出身于银行系统的老兵,曾担任招商银行信用卡系统总架构师,拥有多年传统金融风控经验。

在他的推动下,省呗2016年上线,依托“信用账单管理”工具快速聚拢用户,短短三年平台注册数突破4500万。

强背景、快增长、科技标签——萨摩耶很快迈向资本市场。

2018年便递交赴美IPO申请,意在讲好“科技助贷”故事。可惜不久即遭“3·15晚会”曝光其利用“探针盒子”暗中抓取用户隐私,致使上市计划戛然而止。

随后公司将目标转向港交所,修改定位为“AI驱动的金融平台”,于2021年再次递交IPO材料。但直到2023年,该页面已从港交所官网下架,宣告上市再次失败。

两次冲刺资本市场均告折戟,不只是外部环境的变动,更反映出企业核心能力的缺失:风控体系空转、合规治理缺位。

据公开资料,截至目前,省呗累计放款规模已超1000亿元、服务用户逾1亿人次。规模惊人,但其产品结构仍以“低准入、高息费”为主,依赖于担保兜底与催收回收的旧路数。

在缺乏有效风险控制的前提下,这种大体量增长,实则是“放大风险”。

此外,企业治理也高度集中。林建明作为实际控制人,掌握公司多个关键决策点,从产品到风控、从技术到运营都高度参与。

这种“强人+弱风控”的模式,在早期或可推动效率提升,但在企业发展到中后期,却极易造成监督真空、合规空转。

可以说,从招行体系走出的“技术金融派”林建明,虽意图用技术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资金难题,但在落地过程中,却逐渐偏离了初心。

省呗从“信用管理助手”起步,最后陷入暴力催收风波,其蜕变过程,正好映射出助贷行业从“金融创新”到“商业异化”的断裂带。

而这种断裂,已不再只是经营层面的“跌倒”,而有可能成为合规层面的“滑坡”

“助贷旧模式”

或将被一刀切清场

相比用户的愤怒与媒体的质疑,更令省呗焦虑的,是监管“动真格”。

2025年4月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《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》,明确要求银行对助贷机构的贷后管理、催收行为与收费结构进行全面审查。

文件特别强调:如发现合作方存在严重违规,银行应中止合作并上报监管部门。

这意味着,过去多年被视作“灰色地带”的催收外包与隐性费用拆分,正被正式划入红线范围。

通知将于2025年10月1日正式落地实施。留给仍采用“外包催收+多层息费”模式的平台时间,已所剩无几。

对省呗而言,这不仅是模式上的冲击,更是生存底层逻辑的动摇。省呗核心盈利来源正是“前端多项息费+后端外包催收”机制。

一旦银行出于合规要求终止合作,或者担保方退出,平台将面临放款断裂、资金链中断、坏账激增的三重风险。

更严峻的是法律风险。近年来,“隐性高利率”成为司法层面严打重点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《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规定:年化超过24%的借贷部分不受法律保护,可依法调减或判无效。

而据统计,省呗不少用户在实际借贷中支付的“担保费”“息费”远超这一红线——名义年化率在24%以内,实则拆分为分期管理费、担保服务费、账户维护费等多项费用后,真实年化成本可能接近甚至超过50%。

换句话说,一旦大量用户将争议款项诉至法院,平台不仅面临收不回账的问题,还可能被迫退还已收取的超额费用。

在“监管重锤+司法红线+用户维权”三重压力下,以省呗为代表的旧式助贷平台正在进入清算期。

假如不迅速转型,它不仅可能失去融资支持,还可能沦为下一轮整治风暴的典型案例。

写在最后

从明星光环到如今被投诉包围,省呗的沉浮只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一角缩影。

科技并非帮金融遮羞的工具,更不是洗白“高利贷”的幌子。真正的金融创新,是能为用户提供更可负担、更安全的金融产品,而非让年轻人“睡不着、借不动、逃不掉”。

这次的暴雷是行业的预警,也是一场监管与商业良知的赛跑。

省呗会否涅槃重生仍未可知,但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行业继续沉迷在虚假的“增长”幻觉中,那么下一个暴雷的平台,或许早已在路上。

对此,您怎么看?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,发表您的意见或者看法,谢谢。
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,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,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。

免责声明:

1、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,主要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;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,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;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,风险自负。

2、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。